新动态:【微光志】用七年,等“一朵花开”

发布时间:2023-02-01 15:23:59
来源:新华网

刚刚过去的春节,在中国最大的鲜切花月季产区——昆明市晋宁区,每天都有上百万枝鲜花从这里飞向全国各地。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内,“月季博士”李淑斌守着“清冷”的“产研小院”,继续他的研究,这已经是他在育种基地度过的第七个春节了。

春节期间,透过央视的镜头,李淑斌和他的团队进入大众的视野。44岁的李淑斌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7年前他带领团队扎根晋宁深山,从事月季育种研究。

在育种基地里缤纷的花丛中,有一条醒目的分界线,一边是花型各异、色彩斑斓的现代月季,一边是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中国古老月季。这些不起眼的“宝贝”,藏着李淑斌苦寻多年的“基因密码”。


(资料图片)

7年来,李淑斌走遍大半个中国,收集中国古老月季和野生蔷薇资源,只为了建造一座“亲本库”,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月季品种。这在同行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市场上的月季品种育种周期仅为3-4年。

10支“切花月季” 9支是国外品种

为何放弃更容易出成果的科研课题,转而做周期漫长的育种储备?

如果你深入了解中国“切花月季”市场,或许能理解李淑斌的执着。中国是鲜切花消费大国,又是月季种质资源大国,但市场上超过90%的“切花月季”品种却来自国外。中国的花农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购买种苗后按所产鲜花的枝数来支付专利费,一般是每枝花价格的6%-10%。这样的“窘境”还严重制约了我国月季产业国际竞争力。

李淑斌在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这一点,深深地刺痛了同样农村出身的育种专家李淑斌。中国拥有全球约一半以上的野生月季和蔷薇资源,而市场上广受欢迎的月季品种亲本,被作为核心机密掌握在国际育种巨头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培育亲本的周期太长,简单现代月季间杂交遗传背景狭窄,导致月季品种单一、缺乏竞争力。

“古老月季演变为现代月季,是长期杂交选育的结果。在这个筛选的过程中,也丢失了很多有价值的基因。”李淑斌解释,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当品种选育只奔着“快”的目标时,就会选择用已成熟的品种进行杂交选育,这也导致目前很少有稀缺的月季品种的原因之一。

“走得慢,是为了走得更远”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扭转中国花农被动的局面?李淑斌给出的答案是:“放慢脚步,从基础的亲本库开始建起”。

李淑斌在法国访学时发现,其实国外公司真正的竞争力是亲本。2015年,从法国学成归来的李淑斌,带着几个学生来到晋宁宝峰街道的荒山里,成立了“小艾育种团队”,白手起家研发月季新品种。其独特的技术路径是做亲本培育、原始创新,引入中国古老月季和野生蔷薇基因,让中国古老月季重放异彩。

李淑斌指导学生开展育种工作

从哀牢山到迪庆香格里拉藏区,从贵州山区到峨眉山深处,李淑斌带着团队四处奔走,穿梭于云贵川陕、两湖两广及新疆等地。四年间,李淑斌的车开了30多万公里,最艰苦的时候,赶路到深夜,只能就地投宿,第二天再赶路。或许在外人看来,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李淑斌却将其视为一个美好的旅程。“你会发现,不同的民族地区,找到的野生蔷薇和古老月季品种都不相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体验。”李淑斌说,尤其是收集到一些稀缺品种时,一切疲惫似乎已被冲淡。

几年间,李淑斌带领团队已收集到2000个品种,建立起拥有10万份材料的种质资源库。团队已实现将部分野生资源和中国古老月季品种的基因引入到新品种的培育当中,获得了抗性强、耐低温的中间育种材料上千份,为获得突破性品种奠定了基础。

“这个资源在国内来说是领先的,但有了种质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充分利用。”李淑斌解释,种质资源不一定都能用来培育品种,还需要通过种质资源之间的杂交或者以远缘杂交等不同的手段,来培育可以用来育种的亲本库。基地每年杂交可获得20万粒种子,但仅有两到三个新品种能达到优异品种的筛选要求,品种选育率仅十万分之一。

和很多科研团队一样,李淑斌的团队时常会陷入这样的苦恼:“可能父本抗病虫、母本花型美,但后代可能既不抗病、也不漂亮。”因此,育种之路注定漫长。

市面上的月季产品多为现代月季间的杂交,培育周期仅为3-4年,而引入古老月季的基因的育种周期长达8-10年,在李淑斌看来,有了好的亲本,就可以向五万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努力。

“我们走得慢,是为了走得更远。”李淑斌说,当亲本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核心竞争力就会显现:团队将有能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月季品种,这就好比为月季装上“中国芯”。

“时常面临资金告急的‘生存考验’”

“走得慢”的代价,是必须应对残酷的“生存考验”。

2018年,“小艾育种团队”所有资金投入了科研,却没有可以推向市场的月季品种,面临资金告急的危机。“最艰难的时候,烟抽了一包又一包,始终找不出办法。”最终,李淑斌选择卖了家里的房子,继续维持团队运营。

李淑斌指导学生开展工作

李淑斌将团队分为“红军”和“蓝军”,“红军”专注于新品种研发,“蓝军”则成立公司专注产品创新走市场,赚钱补贴科研。通过培育销售景观月季产品、签约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维持团队的生存。即便如此,生存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2019年,山穷水尽之时,团队接到一个上千万的大单,这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了最初的危机。“科研成果一定要跟市场接轨!”抱着这样的理念,团队不断从古老月季中筛选优良基因,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月季品种。

以团队培育的“晋宁翠花”为例,它是中国古老月季的基因引入现代月季基因库,得到的杂交后代,不打药就能抗病抗虫、户外种植也能越冬,管护简单、耗能更低,被称为“环保月季”。

团队培育的“晋宁翠花”

如今,“小艾育种团队”已经具备了每年优选3-5个月季新品种的能力,先后提交了20多个品种的专利申请,团队运营逐渐走向正轨。

助力乡村振兴 “产研小院”多点开花

2020年,在地方政府的动员和支持下,李淑斌带领团队在清水河村创立“产研小院”,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做育种,聚焦科技研发、产业培育、企业孵化和农民培训。

清水河村如今已经变成远近闻名的“月季村”,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在李淑斌看来,这只是团队带来的初级效应。“产研小院”创建的真正意义在于以产促研、以产带研,让科研真正为产业服务,同时带动花农加入育种育苗产业,并从中获利,实现多方共赢。

目前,李淑斌团队已经带动清水河村近200户农户增收,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可以得到3000元的收入,到育种基地上班每人每年可获得5万多元收入。最近,“产研小院”的模式已推广到沧源、永德和广南等地。

新年伊始,“小艾育种团队”传来了好消息:团队培育的第一个专利品种——晋宁翠花,开始了规模化的种植。这也意味着,团队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将来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科研中。

随着“晋宁翠花”“郑和下西洋”“旗帜”等专利品种相继投入市场,李淑斌觉得,距离“把中国月季品种推向世界”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策划:期俊军 刘 畅

文字:期俊军 实习生 张蓓蓓

视频:刘 畅 实习生 李燕 吴兴连

设计:余思婷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