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视野】鉴赏|至简至美,古代陶瓷史上的“中国白”
陶瓷中的“中国白”至简至美,承载着臻于化境的历代审美追求。白瓷的诞生晚于青瓷,滥觞于北朝贵族,经隋唐两代进入皇家视野,到了宋代,定窑白瓷一度冠绝五大官窑。元代,民间烧造的白瓷就随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船只远销海外,罕见的“卵白釉”成为元代官用瓷器的代表。明代永乐年间,“甜白釉”被奉为稀世珍宝,德化白瓷至今仍是“中国白”的代名词。
(相关资料图)
陶瓷是水、火、土三者完美融合的杰作,历代工匠在无数次摸索和失败中不断探索,通过不同材质的组合配比,调节温度和工艺的细微差别,烧造出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
陶瓷中的“中国白”至简至美,承载着臻于化境的历代审美追求。白陶起源于尚白的殷商时期,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随着周人的征伐而湮灭。白瓷的诞生晚于青瓷,滥觞于北朝贵族,经隋唐两代进入皇家视野,到了宋代,定窑白瓷更是一度冠绝五大官窑。元代,在青花瓷声名远播之前,民间烧造的白瓷就已随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船只远销海外,承接官窑定制任务的景德镇御窑厂异军突起,罕见的“卵白釉”成为元代官用瓷器的代表。到了明代永乐年间,宫中开始崇尚半透的“甜白釉”,因后代难以模仿而被奉为稀世珍宝。而被法国人称为“鹅绒白”的德化白瓷,直到今日依然是“中国白”的代名词。
商朝:礼器白陶
人面鱼纹陶盆
商人崇尚白色,贵族统治者在出征时要骑白马,在祭祀时也使用白色牛羊,以示地位尊贵。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临政后,改变历法,改穿他所崇尚的白衣,在白天举行朝会。在当时,贵族和王族使用的白色陶器多为祭祀用的礼器,很少用于日常生活,这种白陶的质地要比原始黑陶和红陶更加坚硬,胎质洁白细腻,装饰工艺趋于成熟。
商代白陶象尊
河南新乡曾出土了一个商代白陶象尊,高8.8厘米,象身通体布满纹饰,玲珑可爱。象尊是商周时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材质虽为白陶,但造型和纹饰深受同时期青铜器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象尊的主体部位饰有凤鸟纹、夔龙纹,鼻、耳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纹样均呈浮雕式。
商代白陶以酒器为主,早期的白陶器形以鬶、盉、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到了商代中期,又增加了豆、罐、钵等器物类型,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到了商代后期,白陶进入高度发展期,一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纹饰会仿制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制作极为精美,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作为装饰。“周人尚赤”,崇拜火德,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的制作和使用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北朝:白瓷问世
白陶与青瓷一度并驾齐驱,白瓷的问世则比青瓷晚了近2000年。青瓷与白瓷胎质均为白色,两者最大区别在于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白瓷要求胎、釉均白,这就意味着要去除铁元素的呈色干扰,制瓷工匠必须将原料中铁的氧化物控制在1%以下或让其不含铁,使白釉料中的杂质比青釉料更纯净。白瓷对烧造工艺的要求也比青瓷高得多,这使得白瓷成为自成一体的类型。
北齐白瓷莲纹罐
北齐白瓷莲纹罐
隋代 白釉三足洗 河南博物院藏
隋代 白釉三足洗 河南博物院藏
同样是在河南安阳,葬于隋代开皇年间的张盛墓里也发现了一批白瓷,质量比范粹墓里的有了较大提升,釉面下不需要化妆土的掩饰就已经晶莹透白了。在陕西西安,葬于隋代大业年间的李静训墓中出土的白瓷造型工艺更为成熟,其中以龙柄双联瓶、龙柄鸡头壶最为精美,釉面白润光亮,已经基本看不到泛黄或泛青的情况。无论是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还是隋代墓葬遗址中出土的这些考古证据,都为我们揭示了早期白瓷发展的基本面貌。
唐代:邢窑似雪
至唐代,统治者追求白瓷胎体和釉质的极致薄透,因而产生了“透影白瓷”这样的器物。唐代最著名的窑场当属邢窑,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并称“南青北白”,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唐 邢窑白釉把杯 上海博物馆藏
不过陆羽对邢窑瓷器的看法,仅代表当时一部分人对茶器的价值取向,丝毫不影响“类银似雪”的邢窑在当时风靡全国。李肇《唐国史补》有云:“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瓯是一种敞口小杯子,可以用来喝茶或饮酒,可见邢窑白瓷和端砚齐名,而且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邢瓷依据质地分为三个品种: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其中透影细白瓷的工艺最为精良,弥足珍贵。在当时,制作精良的邢窑细白瓷、透影细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列为地方向宫中进奉的御用瓷或官用瓷。
唐代中期,邢窑产量巨大,在供应宫廷和京中达官显贵之外还有富余,于是精明的商人便打着“御用”的旗号将部分贡窑高价卖到海外,海上陶瓷贸易呈现繁荣之势。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制瓷原料匮乏等原因,邢窑逐渐衰落,直至被北宋定窑所取代。
宋代:白瓷之冠
北宋—金定窑印花云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瓷枕 顺达公司上阳小区出土
宋 定窑白釉孩儿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 瓷盆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宋代 瓷盆 宝丰清凉寺汝窑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北宋定窑在宫廷的地位只保持了100多年便被青瓷所取代。北宋末年,审美一向超前的宋徽宗不惜工本,以玛瑙入釉,创烧出了似玉非玉的汝窑瓷。那种“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淡淡天青色如梦似幻,让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不过,宋室南迁后,北方民族依然习惯使用定窑白瓷,辽金两代皇族对定窑的支持未曾中断。
元代:卵白釉瓷
江西景德镇在宋代时就已开始模仿定窑烧造白瓷,但当时生产出的白瓷白中闪青,被称为青白釉或影青。到了元代,景德镇逐渐发展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匠人们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一种高温白釉瓷器。这种瓷器釉色似鸭蛋,故被称为“卵白釉瓷”。
元 景德镇窑卵白釉加彩梵文盘 上海博物馆藏
与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枢府瓷稀有且精致,修足规整,足底无釉,胎体厚薄适中,多有印花装饰,除了寓意吉祥的缠枝纹外,还有精细的云龙纹,龙呈五爪,当属宫廷用瓷。此外,一些元代卵白釉瓷上还印有“太禧”“福禄”等字样,应当是掌管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的定制瓷,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或赏赐君臣。
白瓷是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若没有白瓷,则衬托不出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的异彩纷呈。元代卵白釉瓷的出现,为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它后期让位给了赫赫有名的元青花,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依然瞩目。
明代:中国白,德化白
明 德化窑贴塑松鹿纹杯 上海博物馆藏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泉州德化县。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窑就已经生产出品质上乘的青白瓷,并通过海路运输销往海外。到了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胎质细密、美如脂玉、色泽光润,广受赞誉。法国人认为明代德化白瓷是“中国瓷器之上品”,赞誉其为“中国白”。
明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明 德化窑抱膝观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老子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古代陶瓷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演化过程。纵观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不加着色的素白器物在众多斑斓色彩中显得朴实无华。器之白华,至纯至简,见证着千百年来的繁华与兴衰。